当前位置: 首页校友服务招贤纳才正文

国立高工校友在“一汽”

发布时间:2018-09-17 15:40:25 次浏览

 

正当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展开的时候,正当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在全国各地实施的时候,19547月我们在母校国立高工毕业了。我们班同一年毕业的七个人同乘一趟火车来到了长春,86日我们五个人(张文科、任智敏、郑际蔚、李保乾和我)向一汽人事部报到,(刘文俊和赵秉勋)两人到吉林工大报到、开始了我们参加工作的新的征程。

第一汽车厂是毛主席为奠基题词,为解放牌汽车命名的,并在195823日亲自来厂视察过的我们特大型企业、大家对来一汽里工作既高兴又兴奋。50多年来一汽为我国交通运输业提供了800余万辆汽车;上交国家220亿利税,相当于建厂投资的近40倍;支援全国汽车行业两万余名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技工;并包建了第二汽车厂16个专业厂;还援建了阿尔巴尼亚、朝鲜、罗马尼亚、越南等四个国家发展汽车工业。一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及兄弟友好国家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从1953年起母校直接为长春第一汽车厂和长春客车厂输送了上百名毕业生,有的同学来厂不久就派往苏联实习培训,他们都无愧是我国汽车工业,铁路客车工业第一代创业者,奉献了他们一生、还都经历了各种的考验与磨难。我发起了两厂校友联合组建了:一汽和长春客车厂:国立高工、北京机械学院的校友会。建厂初期一汽校友,分别担任了一汽的土建、安装、设备验收、调试、试生产的参加者或指挥者。50年来在一汽从车间到处室、国立高工校友都在一汽留下了我们校友的足迹。他们是:

在一汽厂办总工程师秘书:任知敏;

在铸造厂的:王承鹏、马广钧、张邵文、郑际蔚、石如苏、张德禄、李凤桐、李宝乾、闻树宝、张举、梁成、马福生;

在铸摸厂的:那喜元;

在有色修造厂:的马永才、张德禄、李保乾、李光志、孙维知;

锻造厂的:姚雅清;

发动机厂的:刘庆娴;

底盘厂的:方可、郭宝升;

车身厂的:张笃庆、李子章;

车箱厂的:马富元;

热处理厂的:翟旭升、连仲文、闪鸿飞、王献忠、任景佑

散热器厂的:张桂英;

工具厂的:刘石洞、李酚、李兴、陆蜀彦、周毅英、张谦、史玉山;

轿车厂的:魏广亭、钟荣英;

轿车公司的:刘勇、田力新;

第二发动机厂的:的王威;

车装厂的:刘伯年、叶成模、史建华;

设备修造厂的:张铎;

专用机床厂的:徐树义;

标准件厂的:孙志民、刘跃臣;

生产处的:蔡士金;

机动处的:姜锁、韩大敏;

电算处的:陈韵;

工厂设计院的:张一佩、萧小庄、陶齐松、孟其昌、曲传伟;

汽研所的:张国铸、崔玉珍、张立志;

工艺处的:张文柯、朱伟成、钱梦熊、马永才、王德茂、王占奇;

换型处的:刘振迎;

质量处的:范志杰;

企管办的:李文勇;

财务处张立凯的:高程亮、张文海、姜化鑫;

一汽大众财务处的:孙中刚、张哲;

供应处的:岳秀兰;

规划处的:钱亦石;

教育办公室、后调组织部的:王第兰;

技术处的:刘淑贞;

公安处的:王文君;

外经处的:付永康;

他都在本部门担任负责的工作。有人曾和我们开玩笑的说:你们学校的同学专业配套、可以开一个汽车厂啦!

在长春客车厂的校友:

厂长:李克俭、

组织部长:郭大中

李廷玺、岳喜麟、耿洪章、庄庆军四人分别在:厂办,企管办、发展处任职的。

长客校友先后有30余人,一汽校友和长客校友、总计超百人,

这批同学都是建厂时期的骨干,有的是车间主任,有的是技术科长,机械师,动力师、厂长。

李克俭同志担任客车厂厂长十多年,还是省市的劳模、知名的企业家。

有人说:国立高工实实在在的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准备了一批有用人才。

我们同班同学在一汽工作十余年后分流:

任知敏:调往二汽担任二汽总工程师的秘书、后转调总装配厂任厂长,后又调二汽

负责雪铁龙轿车引进工作;

孙维智:调往洛拖任精密铸造厂厂长、及技工学校党委书记;

李光志:又投考了吉林大学续读深造,后在成都原子能研究所任教;

张文柯:调石家庄汽车厂搞技术工作;

郑际蔚:调一汽第二铸造厂任副总师。

如今张文柯、李保乾、郑际蔚、李光志等四位同学已先后去世了。60年代我们都参加了研制第一代东风小轿车的工作,这台车我曾送到中南海、敬请毛主席乘坐过。我还参加过红旗轿车突击队:V8汽缸体、塞、活塞环,都是在我们铸造车间试制出来的。后来我又都参加了:东风E40卡车、0.8吨军用车、三轴越野车、60吨矿用自制翻斗车的研制,也都是我们铸造在车间提供的毛胚。由于在一汽许多处室、许多专业厂都有校友在,那个年代在厂里办事不靠后门,不靠吃喝,彼此间一切都是为了工作,靠同学友情,有校友的帮助没有办不成的事,相互谅解、彼此支援,办起事来特别爽快、开心!文革期间不少校友都是当权派,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彼此没有更多的话、可是见面一个握手,一次微笑,尽管语言不多,情在不言中。彼此信任,相互鼓励,大家都心照不宣、心里明白:历史是清白的、我们都是解放后同一个革命学校培养出来的,政治上没事!一切都会过去的。文革后,我还参加了:包建二汽的建设,特别参加了70年代一汽的第二次创业、就是:工厂改造 产品换型”。经过三年准备、三年实施,1983年装配线上成批推出一汽解放新产品CA141。接着质量攻关,又对新解放进行了九项质改,1989年生产出解放新产品CA142。不久通过行业评比,最终评为国优。在这方面当时主管国家技术监督局局长的董述山同学,给了我们一汽公正的评价。接着一汽进行第三次创业,推动了我们厂的三大转变:

(一)由单一产品转变成多品种:

一汽目前能生产卡车、轻型车、面包车、大红旗、奥迪、捷达、高尔夫、及各种变型车、专用车、改装车、共200多个品种。

(二)一汽向集团化转变:通过兼并、联合、合资,一汽集团已有278个企业。

(三)由国内市场要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

当年一汽产品已向30多个国家地区开辟了市场,创汇超6500万美元,并在坦桑尼亚等国组建了卡车装配厂。

90年代以来一汽校友在集团公司的,生产,汽研,企管,经营几条战线上担负技术,科研、管理工作许多同志主管的领导工作分布全厂:

集团公司常务经理、一汽第一副厂长、及大众公司总经理:陆林奎;

一汽大众公司副经理:葛凯

一汽副总动力师:梁成;

综和利用厂厂长:李宝三;

技术中心及工艺所长:朱伟成;

换型处长处长:石如苏;

长春轻型车厂厂长:吕洋;

公安处长政委:王文君;

二发厂总工:唐京;

一铸厂副厂长:金启功;

二铸副总师:张递;

软化件厂长、富奥公司副经理姜广德;

车装厂厂长:刘伯伦;

财务公司总经理:刘淑贤;

经济研究室主任、公司副总经济师:李文海等。

为了使母校校友更好的组织起来,我曾发起在1986年我发起组建了国立高工长春校友会,包括:长春客车厂、吉林工大、第九设计院、汽车研究所、吉林工学院等长春地区的校友,把分散导向集中共130人。校友会成立不久,当时我正在负责总厂一汽教育中心工作,结合我分工的工作、我开始:为了使母校进一步与一汽加强联谊、促进进一步合作,为了使我校毕业生不间断地向一汽输送,为了使一汽子弟更多送入母校,我曾代表一汽先后向北机院和陕机院的校领导,发出邀请、欢迎来一汽组建厂校联谊。

接着由:机院沈福三院长、北机院陈虎院长、陕机院楼秉哲院长、以及教务处长、学生工作部长和多名教授先后来一汽考察。

我组织了:各届次、各年级、各专业的校友与校领导会面,陪同校领导参观、视察、组织座谈、汇报、交流。

一汽先后与两院分别签定了厂校合作协议,包括:

1)学校优势专业优选吸收一汽子弟;

2)一汽子弟毕业后推选毕业生回一汽工作;

3)一汽作为两校的实习基地、优先接待同学实习;

4)两校可利用假期,由各校团委组织同学来一汽进行社会调查;

5)一汽特请学校培养定向生;

6)为两校青年教师来厂进修;

7)一汽不定期的派专家,赴校讲学;

8)一汽还为学校聘请了专家,任学校的课座教授;

9)厂校间优势互补进行科研合作。

我还多次向校领导建议:能让母校毕业生多来一汽工作、让母校学子、在一汽代代相传,香烟缭绕,长年不断,形成传统。校领导也特别重视合作的形式与渠道,借助校友会的搭桥、不断加强厂校各层次的联系与交往。

为此我建议领导:投资500万元兴建了一汽大学生实习公寓

我们一汽每年在接待全国六千多名大学生来厂实习的情况下,我采取提前打招呼的办法,特给母校的同学们的来一汽实习开绿灯。

组建校友会:唯一的目的就是:帮助母校实习同学、搞好服务、协助老师、落实实习计划并超额的完成!让实习同学人人都能满载而归。校友会为了协助两校校友搞好实习,我们采取了许多特殊措施:首先我们先与来厂带队老师交流,了解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同学的思想状况、协助安排落实实习计划和确定下厂单位和参观选点、组织对口答疑。

当同学到厂后,除了厂内按原定的入厂安全、纪律教育外,我们专门给同学们安排看:一汽简介的录象、较全面的了解一汽概况,再由校友会同志、讲解一汽当前的生产形势、给大家提示:下场实习方法,注意事项、介绍历届的实习队实习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由在厂老校友、介绍自己在一汽成长的过程。并请老校友向同学们提出实习要求和经验,给同学们下场实习作真对性的辅导。不管母校哪个专业来实习,我们都想办法给他们扩大扩大其他专业的视野。除实习计划内的专业厂外,让同学更多的了解一汽。我亲自带领同学:参观解放、轿车总装配线;参观一汽大众公司的捷达;奥迪总装配线;参观现代的冲压线、焊装线;参观新建二厂区宏伟建设;参观第二发动机厂;第二铸造厂、参观锻造12500吨自动线、3500吨、4000吨、6000吨、冲压大压床。

这对在学校读了十几年的书、开始接触社会、让同学在汽车生产特大型装备上打开眼界。有时还给他们参观国家一级汽车研究所,参观一汽汽车博物馆”、看看一汽未来、正在研发、设计什么新车型?!(保密、不对外)。同时我们转送他们到长春客车厂参观,由李克俭厂长接待、给同学参观:新式地铁、客车生产过程。使得同学来长春一次、可以接触到两个不同管理形式的大厂、使同学们大开眼界:一个是:汽车生产是流水线上大量流水的生产方式,另一个是:火车客车生产的是批量的生产方式、这对读书多年的同学实在是非常开窍的。我们还组织老校友与同学们开座谈会,给他们讲:一汽发展史;企业改革前后的变化;一汽的未来规划设想;校友在一汽的成长史。我们特请一汽老校友、讲述个人成长的现身说法;使同学更感亲切、更有感染力!并当场与同学们对话,回答同学关心的各种感兴趣的问题。我还给他们专门放有关汽车专业的录象、扩大同学们的眼界、进行形象的讲解。每次座谈会都开得生动活泼、激发同学更大的实习兴趣、觉得来一汽很值。

由于同学人数比较多,每遇高峰,反校时我们还帮助实习队解决反程车票问题,有时我们还专门到吉林工大请工大协助解决:学生半票、或给同学通过京、津分流,尽早返京回家。就这样我们满腔热情的送走每一批同学。同学们回校后、纷纷写来感谢的信、述说他们在一汽的不了情。我们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满载丰收的实习同学、超额完成了实习计划、我们也尽了一份力感到欣慰。几年来通过校友会的工作,使两校的实习同学都感到来一汽实习很感受,很实惠、很珍惜、很难忘。通过实习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特别能扩大实习计划外的收获。我们感到这些工作对丰富实习教学很有意义,而且每个专业实习带队的老师,都知道一汽校友会的功能,都愿意依靠校友会的协助,组织好实习的细化、与深化、老师感到很借力。

近几年我两次派校友亲自到学校、参加过陕机院的校庆、利用这个机会在学校的机会、我先后给在校生、毕业生、入学新生、做过报告,介绍一汽的发展和校友在一汽工作的情况,同学对我们是如何接待同学来一汽实习的、大家特别有兴趣向往来一汽有期待!

我感到同学们从小在学校读书十几年、从来没走入社会、大家都很渴望了解工厂,我们尽量满足同学的愿望。我们还接待北机院暑期部分同学、来厂做社会调查。通过调查、参观、座谈、他们深受大流水生中一汽产业工人的感染,收集了不少报纸、资料,同学还拍照了不少有关一汽的照片、回校后专门办了、有关一汽的专题的黑板报报,说明大家感受多多!。

我是母校解放后第一批、又是1954 年母校培养的毕业学员,四年学习不愁吃穿、学校给了我们安逸稳定的生活、给了我们专业知识和做人的标准,然而到了生产第一线、到了特大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都感到自己知识不够,适应不了工作的要求。我们每个人虽然在一汽40余年没离开一汽,可由于工作需要,组织的多次工作调动,为了提高适应能力,我和多数50年代毕业的一汽同学渴望学习,又边工作边报考了夜大学。我们一汽与吉林工大合办的夜大,是工厂出资、在一汽承办的。工大、都设了专门的教室、工大教授来一汽授课,实验到工大去做。四年夜大总计23门课,每周四次课,周日都要到工大上实验课,整个教学很严格,非常正规。上夜大虽然学习很辛苦、但我们都坚持下来了、都坚持到毕业。在63年通过吉林工大严格考评,我们在厂许多同学都完成了本科的:机器制造专业、汽车专业、企管专业的再培训,毕业后我也取得铸造专业的本科文凭。一汽为培养我们,不少同学早在建厂初期就派赴苏联实习。一汽曾派我在63年去日本进修半年,为此我又读了三年日语函授。在日本我参观、考察了日本23个汽车铸造工厂,亲自感受了日本工厂的生活、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半年的进修使我极大的开阔我的眼界和知识面。一汽又曾先后派我到:美国、瑞士考察、我两次去西德、专程考察了西德双轨制的教育这都是一汽对我的专门特殊培养。回国后我专门聘请了一位德国专家来厂、请他亲自给在校老师作教学示范。我还把停办的食堂、改为电钳一体化的教室、专用提供同学更多的动手操作实习的锤炼。我还送一位技校老师到德国去进修、以便通过提高老师的素质、集中提高师生的动手能力、改变了社会上传统的技校、只学上相当于高中书本课程、毕业后技校毕业生仍然有可能去考上大学!他们没有动手能力、不能成为产业大军的后备。

我通过国外考察 我们引进了:

1)日本的20/时热风除尘冲天炉;

2)瑞士GF公司冲击造型线;

3)美国阿什兰德公司的冷芯盒制芯全套技术与装备。

我们一汽的老同学都深深感到知识的贫乏,总感到不够用,能力的不适应、学校给我们的是最基础的,只有不断进取刻苦自学边干边学,尽力地跟上事业的发展。我也深知是国家、是一汽培养了我们,我也深知母校传统,我要为国家建设出力,国家那里需要就到那里去,个人一定服从事业的需要,在艰苦的环境里刻苦学习,踏踏实实的工作。理论必须与实际结合,不说空话多办实事,联系群众、作风正派、始终保持展示母校的传统形象。我们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组织全体校友为学校尽量多做点实事,为在校同学多做点好事。

我在退休以后,借助我在一汽几十年的人脉,愿意给过往校友当个接待站、向导员、也是我的一份应尽的责任。我建议:母校能组织各地的校友进行一次交流、大家都创造性去作好母校校外辅导员对母校是很有意义的。

祝母校繁荣昌盛,愿我校校风代代相传,我们每个校友为母校做更多有益、有效的实际工作。

这是我的座右铭。

 

 

 

                                                                                                                 马福生

             国立高工50铸造班

 

1957年在一汽留影


为在一汽实习的母校学生做报告

校友指导母校学生在一汽实习

DD0DF

参加母校60周年校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