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晚21:45分央视财经频道《中国财经报道》栏目,播出了《迈向制造强国—解密中国制造2025》的深度报道,开篇以济南二机床发展为实例,解读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路径。
《迈向制造强国:解密中国制造2025》
期待已久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5月19号正式发布。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它和德国人提出的“工业4.0”有什么不同?又和我们有着怎样的关系?这其中酝酿着哪些机会?
这第一步该怎么扎扎实实的迈出去?其实,行动已经开始。我们的故事,就从这些为美国企业定制的大型压力机讲起。
创新驱动——撕掉“大而不强”的标签
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机械压力机”制造企业。工人们正在生产的,是给美国福特公司总部制造的第七条大型全自动快速冲压生产线。此前的六条生产线,已经安装在了美国福特总部。
济南二机床集团董事长张志刚说,“拿到福特项目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就在昨天拿到了第八条生产线的订单,这也是用户对我们生产线的稳定性、产品质量的肯定。”
现在的张志刚,早已没有了五年前刚签协议时的忐忑。签协议,只是敲开美国汽车企业的大门,能获得连续生产的订单,才说明产品真正得到了美方的认可。
然而把协议变成订单,这其中的艰辛和曲折,也只有张志刚他们最清楚。
底特律,世界汽车工业之都,汇聚着汽车工业的尖端技术。100多年前,这里聚集了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等汽车制造巨头。福特公司的总部就在这里。当年,这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
2013年,由中国制造的世界最先进的汽车冲压生产线在这里安装。这是设备安装时的情景,张志刚是整个项目的中方负责人。在这样一个老牌汽车强国安装生产线,他们必须十分谨慎。
张志刚时常提醒在美国工作的济二技术人员 ,“我们胸前的标识是济二,但事实上,你们代表我们中国人的形象。”
鲍尔,福特汽车全球冲压设备规划主管,他的工作是随时关注全球最新的装备制造情况,以确保福特在采用新技术方面不会落后于竞争对手。过去几十年里,福特已经习惯使用德国和本国的生产线,而这一次它们破天荒地选用了中国设备。
他对中国技术人员十分信任,“这个团队向我证明,他们能够安全地作业,并遵守规定,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中国家庭开始普及汽车,仅仅是最近十五年的事情。最初生产汽车的主要装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这使得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类似的制造窘境,其实是我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
2013年,中国工程院、工信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开始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这也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发端。作为这个课题组的组长之一,朱高峰院士他们最先做的,就是量化中国制造的整体水平。
朱高峰向记者介绍,“经过我这个企业新产生的价值是多少,那就不光是利润的问题了,我这么多工人劳动要产生价值。我这里边有很多的原材料,原材料是我买来的,不是我做的,这部分要扣除,就是把原材料什么,怎么消耗的电什么这些我要扣除。这些扣除了以后,剩下的是多少。那么这个就要说,剩下这部分叫做工业增加值。那么这个增加值和你销售收入比例就叫做增加值率。”
朱高峰他们把美国、德国、日本等9个国家的4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进行对比,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大概美国是接近50%,德国是达到40%多,比如说比较低的,发达国家里边比较低的话也接近40%,中国是多少呢?中国是20%多一点,就只有美国的一半还不到。
尽管2010年中国经过150年的追赶,重新回到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但“大而不强”的标签依然贴在身上。
以汽车制造为例,根据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结果,中国虽然是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主要处于组装环节和零部件制造环节,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目前,中国汽车业整车与零部件设计研发、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等环节,依然主要被奔驰、通用、丰田等跨国公司把持。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依然是最大的短板。
正因为如此,创新驱动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二十字方针当中,被列在了的首位。
事实上,对济二来讲,创新驱动也恰恰是他们打开局面的制胜法宝。正是看到了汽车生产设备依赖进口的短板,他们选择了投资比例最高的冲压设备领域,作为突破口。
张志刚,男,生于1957年,1982年1月毕业于陕西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与设备专业,获工学学士;美国阿姆斯特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教授级高工。
任山东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济南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同时兼任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轮值理事长、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山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协会理事、济南市科协兼职副主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