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教师〔2023〕4号)。西安理工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实现国家教学成果奖的重大突破。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奖励,每四年评选一次,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设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四大类,本次共认定1998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共572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70项,二等奖500项。
教学成果奖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一直以来,学校坚持“目标导向,提前谋划,准确布局,提升内涵”的工作思路,深入学习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针对关乎学校发展的重要教学工作进行提早谋划,围绕学科专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布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练好内功,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向前发展。本次我校获奖的项目,是教师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希望获奖项目珍惜荣誉,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出新的贡献。
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统筹推进有组织的教学改革研究,进一步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加快建设具有西理工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
我校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01. 能力导向、机制创新、示范引领,印刷包装特色专业一流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简介:印刷包装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和制造服务双重属性,是信息传播、商品流通的重要载体,与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专业教学团队,肩负引领全国印刷包装行业人才培养方向与模式的重任。
新媒体时代,印刷数字化、包装智能化变革迅猛,专业领域外延扩大,学科交叉融合加速。自2006年本科教学评估以来,教学成果团队基于20年中德双学历合作基础,依托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省教改重点项目、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将多学科知识、工程意识、创新能力作为特色专业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十余年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也是“印刷工程”“包装工程”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02.提内涵,强平台,筑生态,构建面向双创教育的地方高校工程训练新范式
项目简介:“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之一,面临诸多难题。工程训练是大学最基础、最综合、最实战的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涵养双创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西安理工大学以国家级工程示范教学中心建设为契机,开启面向双创教育的工程训练新范式的探索与实践,秉承“厚植家国情怀、涵养工匠精神、锤炼工程能力、提升双创素养”的工训实践教学理念,以学生能力提升为目标,提出“思政铸魂、科学求真、工程务实、人文达善、艺术尚美、劳动悟本、创新思变、创业成事”的内涵建设思想。经过十余年持续改革,在训练体系、实践平台、运行机制等方面全面创新,形成了面向双创教育的“平台支撑体系、机制保障运行”四阶-五层-六维的工程训练新范式,确保学生对双创训练内容、指导方式、实践活动等方面的需求得到保障,为开展面向双创教育的工程训练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有益的借鉴。
03. “知识为经、能力为纬、价值为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项目简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被视为未来教育新常态,是数字化教育变革和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成果结合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确立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大教学目标的经、纬、纲关系,明确了线上、线下教学的分工;创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推动从“数字化教学”到“数字化育人”的转型升级;构建了“三互三共”混合式教学生态体系,推进“混合式教研”实践,赋能师生成长。
本成果由山东大学王震亚教授主持,成员包括十所综合类、财经类、理工类、医学类、艺术类不同类型高校的十九位教师,将混合式教学作为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了跨学院、跨学科交流,经过文、理、工、医不同学科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对成果进行联合研发和迭代优化,形成从课程到课程群、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参与,从山大示范到多校联动的教研共同体,推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开展。
我校薛艳敏教授在教学建设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建设,促进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改革研究,提升课程质量和教学培养质量,在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中取得了突破性成绩,为本成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04.“水土交融,场网共享”新时期大土木实践育人模式构建与示范
项目简介:面对新时期土木结构复杂多样、极端气候及地质环境灾害频发等特征和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新基建需求。中山大学、郑州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单位立足教学实际,坚持问题和质量导向,构建了多部门联动、多院校协作、多企业合作,形成跨领域、跨行业的实践育人模式,实现了“大土木”人才培养三大突破:通过涵盖不同基础设施的“坝道工程医院”交叉融合培养机制,解决体制僵化制约产教融合问题,建立实践育人新体系;通过平舆实践中心和34个国家级科教平台的“一中心多支点”多层次实践育人平台,解决资源分散封闭导致学生实践场所缺失问题,构建实践育人新平台;通过各类实践教学共享平台,解决教学模式单一致使学生学习热情缺乏问题,形成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新机制。可为地方理工类大学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一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