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先把纸对折,在纸上描出大概轮廓……”旬邑彩贴剪纸非遗文化传承人马海霞一只手拿起剪刀,另一只手动作灵巧似飞燕翩跹,剪刀划过火红的纸张,纸花片片飘落。
7月25日,在旬邑县文化与旅游局,实践队正在向非遗文化传承人学习旬邑彩贴剪纸的基本技法,深入了解旬邑彩贴剪纸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旬邑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和“中国民间剪纸之乡”。旬邑彩贴剪纸是陕西民间传统剪纸的创新和发展,色彩主要以红、蓝、黄为主,所剪内容以旬邑民俗生活题材和个人幻想题材为主,表现手法独特,作品内涵深刻。
“目前,旬邑彩贴剪纸艺人的年龄结构普遍偏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针对这个问题,社会实践队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调研。
调研期间,实践队代表学校与旬邑县签订了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并举行揭牌仪式;实践队员们在旬邑县城各地进行实地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填写收集,深入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了解旬邑彩贴剪纸保护和传承现状以及非遗文化当前的发展困境。
“我们希望能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建言献策,进一步推进校地交流融合模式,让大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做出贡献。”实践队带队教师巩晶骐有着较为丰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经验。2021年,他指导的“公益‘慢火车’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优化与路径”受到多家官方媒体关注,他提出的“与速度‘逆行’慢处民生情怀”曾在社会中引起良好反响。
“只有让更多人关注、接触、体验到旬邑剪纸的艺术魅力,我觉得这项技艺才能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我希望自己将来能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我将来要回到家乡当一名中学老师,让更多的同学们能够上大学。”“我要当一名画家,像这个大哥哥一样,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描绘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旬邑县张洪中学,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拥到实践队刚建成的“艺术文化小院”里,他们对小院里的所有项目都充满了好奇。此时,其中一部分同学已围绕在实践队员张芾洲的周围学习沙画创作。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此前视频报道)
“小时候,我们都喜欢用沙子去画画,所以我就教同学们将自己的愿望写在沙画板上。”实践队员张芾洲是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他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就是因为邻居家的大哥哥给他上了一次生动的美术课,让他从此爱上了美术。“将沙画与梦想结合,是想告诉孩子们,梦想会长大,它在朝着童年期望的方向努力,祝愿他们都能有好的未来。”
“除了学习沙画,我们的‘文化小院’里还有智能音箱、围棋、太阳能小车等物品,多种模块提供给孩子们发展兴趣。”实践队带队教师魏书妍介绍。
在现场,记者看到,两个七年级的同学正在实践队员赵鹏生的指导下组装太阳能小车。
“能够亲手把散落的零配件组装到一起,还把太阳能板与电路相连接,让小汽车动起来,我感到高兴极了,下学期我就要开设物理课了,我对这门课的学习充满信心。”学生潘宝琳兴奋地说道。
另一边,实践队成员还为孩子们开设了书法公益课,教授大家书法基础知识和硬笔字书写技巧,培养学生的耐心、专注力和精细动作的协调能力,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我们小院的名字用西理工的‘西’字与希望的‘希’谐音,取名‘西’望艺术文化小院,就是想把这个事情能够让我们学校的大学生一直传承做下去,给旬邑的孩子们带来希望。”魏书妍告诉记者,小院内设置了图书角、体育器材区、文娱器材区、科技小实验区以及非遗作品展示区等活动模块,为当地青少年搭建了集文化、体育、科技于一体的活动场所。
“如果我的盲盒可以被抽到,那就太幸运了,我的愿望是能够去西理工参观。”“哥哥姐姐都很友好,想要考到西理工,做他们的小学妹。”一个个朴实美好的心愿,在线上通过抽盲盒的形式被网友一一认领。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此前媒体报道)
7月26日晚,一场直播抽盲盒活动在线上引起了西理工广大师生的关注和踊跃参与。
社会实践队前期收集了旬邑县张洪中学孩子们的心愿,并将其制成盲盒,通过直播吸引在校师生认领心愿,帮助小朋友们实现愿望。
在直播中,团队通过对诗句的形式随机抽取在线观众认领心愿。孩子们还在盲盒上画出自己梦想的生活,并为认领心愿的哥哥姐姐们手写了一封
封感谢信。
“某种意义上我们是10年后的他们,认领心愿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进行了一次对话,帮助他们实现心愿我们很高兴。” 实践队成员周紫燕表示这个活动后期团队会一直做下去。